教皇方濟各
  香港《文彙報》今日(20日)引述權威人士消息報道,中梵之間談判了近4年的主教任命協議已基本達成,目前已呈交給梵方,正等待回應,預料梵方應該在今年底或明年初給中方一個回應。
  據權威人士透露,中梵雙方在主教任命權上已達成默契,包括可由教區自選出一至兩名主教人選,通過外交渠道通報梵方,如果中國政府和梵方對所報主教人選無異議就可以舉行祝聖禮,在中梵雙方未就主教人選達成一致的前提下,雙方都不會有單方面的任命行動,不會強行祝聖。他又認為中梵雙方肯定就主教任命問題制定了雙方交換意見機制。 
  他還指出,目前阻礙雙方建交的最核心難點,在中國天主教的代表大會制,即中國天主教獨立自主自辦這一原則,以及主教團向代表大會負責這一體制。4年前,中梵中斷官方接觸談判,就與中國天主教代表大會制度有關。他認為主教任命協議能否順利簽定,取決於中梵雙方目前在主教任命背後的核心目標差距有多大。
  據觀察者網此前報道,梵蒂岡天主教教皇方濟各飛機今年8月前往韓國途中,曾首度飛越中國領空,並問候中國領導人及中國人民,外界認為這顯示中梵關係或出現緩和跡象。 
  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曾回應,我們註意到教皇方濟各的表態。中方對改善中梵關係始終抱有誠意,並一直為此作出積極努力。我們願與梵方繼續努力,進行建設性對話,推動雙邊關係改善進程。
  新聞背景:中國與梵蒂岡之間的歷史糾葛
  山東省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網站曾於2009年12月4日刊登外交筆會副秘書長劉治琳文章,介紹中國與梵蒂岡之間的歷史糾葛。以下為全文:
  中國與羅馬教皇之間的關係可以追溯到元朝,但是一直都不順利。當時羅馬教皇曾經向蒙古帝國派出使臣,企圖勸說蒙古人皈依基督教。元朝滅亡之後,關係一度中斷。
  公元1582年(明萬曆10年),意大利人—耶穌會會士利瑪竇被派到澳門學習漢語。1583年他在肇慶創立第一個天主教傳教點,向中國人介紹數學、幾何學和力學等科學知識。他苦讀中國的《四書》《五經》,深入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穿漢服,提出傳教要“入鄉隨俗”,使用漢語舉行宗教儀式,為基督教在中國傳播奠定了基礎。
  利瑪竇於1601年來到北京,1605年主持建造了宣武門大教堂,1610年死於北京。利瑪竇博學多才,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驅。
  天主教傳入中國之後,天主教內部產生了所謂“禮儀之爭”,爭論的焦點是如何翻譯“神”的稱謂和如何對待中國傳統習俗。利瑪竇認為,對於“神”的稱謂,除了用“天主”之外,亦可稱“天”或“上帝”並且同意中國信徒保留祭祖和祭孔的傳統習俗。而西班牙多明我會傳教士和方濟各會傳教士則認為,祭祖、祭孔屬於偶像崇拜,違反《聖經》規定並派人到羅馬教廷控告以利瑪竇為首的耶穌會。
  1700年(清康熙39年)康熙皇帝介入了禮儀之爭,聲明祭祖祭孔屬於中國傳統習俗,不屬於宗教活動。1704年教皇克雷芒十一世公然下令,禁止中國教徒舉行祭祖、祭孔等活動,禁止把“上帝”和“天”作為“天主”的別稱並派特使來華談判。1706年教皇特使鐸羅聲言,他來華的使命是禁止中國教徒祭祖、祭孔。康熙皇帝得知後大怒,認為此舉屬於干涉中國習俗,派人將鐸羅送往南京暫住並下令驅逐反對中國禮儀的傳教士,同時派使節前往羅馬談判。1707年,鐸羅無視康熙的旨意,在南京宣佈教皇禁令。於是,康熙下令把鐸羅押往澳門軟禁並降旨稱:“諭眾西洋人,自今以後,若不遵利瑪竇之規矩,斷不准在中國住,必逐回去。”
  1715年,教皇克雷芒十一世重申1645年的禁令,違者以異端論處。康熙大怒,下令拘捕傳教士並禁止傳教。1719年,教皇又派使團來北京談判,康熙拒不接見並斥責說:“爾西洋人不解中國文字,如何妄議中國道理之是非”,“以後不必西洋人在中國傳教,禁止可也。”於是康熙下令逐客。羅馬教皇被迫讓步,於1720年宣佈“八項准許”。同意中國信徒舉行非宗教性的中國禮儀。康熙下令只准許尊重中國禮儀的傳教士居留中國並禁止公開傳教。一直到1939年,羅馬教廷才撤銷了有關禮儀的一切禁令,為這場持續了300多年的爭論畫上了句號。由此可見,所謂“禮儀之爭”,完全是由於羅馬教皇對中國的無知造成的。
  10年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梵蒂岡拒不承認並對中國內政進行粗暴干涉,反對中國天主教徒的愛國運動。中國廣大愛國天主教徒對此予以強烈譴責,並決心走獨立自主的辦教會道路。
  近年來,梵蒂岡表示希望同中國改善關係,但仍然與臺灣省保持著“外交關係”。尤其嚴重的是2000年10月1日,梵蒂岡不顧中方的強烈反對,將近代史上曾經在中國犯下醜惡罪行的一些外國傳教士及其追隨者120人封為“聖人”,引起中國政府和人民以及天主教會的極大憤慨。
  2001年10月24日,約翰·保羅二世在有關利瑪竇的研討會上發表書面致辭,就教廷在歷史上及近期對中國天主教會犯下的錯誤表示某種程度的歉意,但未就“封聖”事件給中國人民造成的嚴重傷害作出明確道歉。
  2005年4月2日,教皇約翰·保羅二世(Pope John Paul II)去世,4月8日上午安葬。約翰·保羅二世簡樸的木質靈柩從聖彼得大教堂被抬到聖彼得廣場彌撒聖壇前面的空地上。有來自95個國家和地區的國王、總統、政府首腦、部長、使節和宗教界領袖人物出席遺體告別儀式。其中包括美國總統布什和夫人勞拉、前總統老布什、前總統克林頓,聯合國秘書長安南,英國王儲查爾斯、首相布萊爾以及瑞典、比利時國王和丹麥女王等。
  新教皇本篤十六世最近數次暗示要與中國改善關係。中國政府對與梵蒂岡改善關係的立場是:梵蒂岡必須斷絕與臺灣的所謂“外交關係”,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梵蒂岡不得干涉中國內政,包括不以宗教事務為名,干涉中國內政。
  從1993至1995年,我曾兩次到梵蒂岡城國(The Vatican City State)游覽。梵蒂岡城位於羅馬城東北角一塊高地上,主要由聖彼得大教堂、聖母瑪利亞教堂、西斯廷教堂、拉特蘭宮和教皇皇宮等宏偉高大的建築組成。建築規模之宏大,藝術水平之高,堪稱世界一流。
  梵蒂岡城國,面積僅有0.44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積最小的國家。人口1380人,常住人口只有540人。
  梵蒂岡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教皇是國家元首,有最高立法、司法、行政權,自稱是“基督在世代表”。教皇由2/3的紅衣主教選出,任職終身。
  基督教與佛教和伊斯蘭教併列為世界三大宗教。而在這三大宗教之中,基督教是在世界上傳播最廣、信徒人數最多、影響最大的宗教。基督教最初是猶太教中的一個下層派別。公元135年從猶太教中分裂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宗教。公元392年,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從中世紀起,基督教神學就統治了西歐,成為歐洲封建社會的主要精神支柱。直到現在,它仍然支配著全世界約15億基督教教徒的精神生活。1054年從基督教中分裂出羅馬公教(天主教)和希腊正教(東正教)。在16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中,又從羅馬公教中分裂出路德宗(亦稱信義宗)、歸正宗(亦稱加爾文宗)和安立甘宗(亦稱聖公宗)三大主流教派,統稱新教。所以,基督教是公教、正教和新教三大教派的統稱。基督教各教派逐漸傳佈到世界各地,對歐美等國的歷史、文化都產生了深刻影響。
  宗教幾乎是與人類誕生相伴隨的最為悠久的社會現象。古往今來,人類的一切文化幾乎都或多或少地與宗教有關。人類歷史數千年,千變萬化,宗教依然揮之不去,足見其生命力之強大。宗教勸人為善,做了令人崇敬的慈善事業。但是,宗教也以神的名義,為暴政和侵略助紂為虐。宗教既興辦教育,倡導科學,弘揚文學藝術,也禁錮過人們的思想,摧殘壓制科學發明和創造,如審判伽利略、火燒布魯諾等。宗教是一把雙刃劍,宗教與政治可以互相利用,宗教既可以安邦興國,長治久安;也可以興風作浪,捲起政治狂飆、戰爭和災難。
  總之,我們要瞭解一些有關宗教的知識,以便能夠正確地理解和認識中梵關係的複雜性。必須指出,中梵兩國之間之所以迄今尚未實現關係正常化,根本原因在於梵蒂岡當局利用宗教問題干涉中國內政。梵蒂岡方面只有放棄其錯誤主張,中梵關係才能真正回到健康發展的軌道上來。
編輯:SN11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f41mfkm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